全国服务热线:

400-089-2685
Alternate Text

垃圾分类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2-10-13返回列表

如今,垃圾分类的时代即将到来,其对应产业链中环卫转运、餐厨垃圾处置、垃圾焚烧领域均有望迎来投资机遇。湿垃圾由于在居民产生的垃圾中占比最大,在现在前端分类、转运成体系后,有助于后端处理提高效率,原料供应也有所保障,末端处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把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来获取收益。  

1、垃圾回收市场化和产业化

  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理念,融入民间资本的力量,融入市场运作的力量。城市垃圾每年都在递增,如果处理不好是一个严重的环境负担,如果处理好将转化为一种资源。政府正确的引导社会资金,出台对应的扶持政策,将有利于垃圾回收市场朝着规范化的商业模式发展,有利于形成垃圾分类处理完整的产业链。 

  2、加强加快垃圾运输及终端处理系统建设
  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分别运输、分类处理的前提。垃圾分别运输、分类处理则是垃圾分类收集的保障。若垃圾分类收集后,仍是混合运输、混合处理,那垃圾分类收集就没有意义。垃圾分类收集要求各地配备不同用途的垃圾收集容器和专业运输车辆,配套建设各类物资回收利用工厂和不同处理类型的垃圾处理设施。回收的可利用废旧物资送至相应类别的物资回收利用工厂;热值高的可燃垃圾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可降解垃圾送至垃圾综合处理厂(如垃圾堆肥厂);其它垃圾以及前述相应类别的垃圾经焚烧、生化处理后不可利用的残渣送至垃圾卫生填埋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尚未能系统、足量地配置上述各类垃圾收集容器、专业运输车辆和配套建设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因此,政府需加大投入,逐步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的硬件设备设施,建立规范的垃圾运输系统(含专业人员、运输车辆、压缩中转站及中控系统等),完善垃圾的终端处理。此外,鉴于垃圾的运输和终端处理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政府在宣传时应注重宣传垃圾运输和终端处理系统建设的相应规划及日程安排,避免民众因垃圾运输和终端处理方面的不完善而丧失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和信心。民众分类投放习惯的培养以及政府对垃圾运输和终端处理系统的建设可同步开展。
  3、保障物资回收利用渠道畅通
  我国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国有回收点以及民营的固定或流动收购点。近年来,国有的回收主渠道日渐萎缩,民营的固定或流动收购点布局不够广泛,且往往只讲求经济效益,回收类别少,回收价格不合理,造成我国民众缺乏畅通的物资回收渠道和物资回收积极性。因此,政府应重视物资回收行业,组织制定与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相适应的物资回收价格监管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多布局建设二手物资交易市场,整顿、改革、加强国营物资回收单位或企业,多设立固定和流动的物资回收网点,并加强对民营物资回收企业(或个体户等)的管理,鼓励优质民营企业进入物资回收行业,推动行业升级,扩大行业规模,提升行业水平。
  此外,鉴于我国民间存在大量的、走街串巷的垃圾收集队伍和拾荒者,在推动物资回收行业时,应非常注重对这批劳动者的教育、收编或分流工作。
  随着“垃圾分类”走进千万个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亿万个城市和农村家庭,乃至覆盖全社会,绝大多数生活垃圾都将通过我们的“分类之手”,化腐朽为神奇,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宝贵资源,制造成新的产品,继续为我们所用、给生活添彩。如此循环往复,既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清爽起来,又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自然资源,对于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大有裨益。